在博物馆,解锁思政新课堂!
10月31日,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推进会(经开专场)暨无锡经开区“博物馆里的思政课”培训活动在荣毅仁纪念馆举行。无锡市教育局副局长潘鹰,无锡经开区教育局党委书记、局长杜黎明,无锡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刘文超,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室主任张烨,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党委书记韩庆芳,无锡经开区教育局党委委员、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徐卫忠,各市(县)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负责人、思政教研员、骨干教师代表,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市属学校代表参加。
潘鹰为活动致辞,强调做好新时代思政育人工作要把准政治方向、筑牢立德树人根基,把握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这一教育根本问题,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“四个自信”的孩子;创新课程体系、提升思政育人活力,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,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,融合各种育人资源;拓宽实践路径、深化融合育人格局,坚持课上课下协同、校内校外一体、线上线下融合,打通校内“思政小课堂”和校外“社会大课堂”,以党的伟大实践为素材,讲活新时代“实践大课”。
杜黎明表示,经开教育将坚持系统谋划,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衔接,完善“主线贯穿、循序渐进、螺旋上升”的一体化课程体系;坚持改革创新,深化“思政课程”与“课程思政”同向同行,用好区域红色资源、科创资源、生态资源,打造经开思政品牌;坚持协同育人,构建校家社“三位一体”的育人格局,画好立德树人的“同心圆”,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。徐卫忠为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顾问、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唐忠宝教授颁发聘书。
尚贤万科小学教师刘佳怡带来《束束荣光映家国》一课,引导学生通过荣毅仁的数次身份变迁,探究其在各个时期的爱心举动,进一步感受传承荣毅仁身上的大爱与责任担当。华庄中学教师周清怡带来《守实业初心,担家国重任》一课,围绕“做负责任的人”,以荣毅仁先生为镜,引导学生沿“对己负责—对人负责—对社会国家负责”的认知路径,在历史感悟与身边实践中,理解、认同并立志践行责任担当。无锡市第一中学太湖新城分校副校长鲍静呈现《荣光之路 赤子之心》一课,以“荣毅仁先生的人生选择”为主线,依托博物馆实景,通过“接棒—抉择—践行”三层脉络,引导学生从历史情境中理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,在任务探究中感悟荣毅仁先生的爱国之情,赤子之心。三堂沉浸式思政课,分别面向小学、初中、高中,清晰呈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“螺旋上升”的育人路径,同学们在实景课堂,感受鲜活历史记忆,涵养家国情怀。
张烨和韩庆芳为思政课作精彩点评——张烨殷切希望青少年能主动“走出去”,深度阅读无锡这本厚重的历史之书,从本地的名人古迹中汲取文化自信与成长养分。他更强调,必须将个人的学业进步与德性修养,同国家的发展命运紧密结合,做出正直善良的人生选择。最终,要让自己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,将个人兴趣与能力,有效转化为服务社会、贡献国家的坚实力量。韩庆芳表示,思政课必须是有灵魂的教育,这个灵魂就蕴藏在博物馆等鲜活的社会资源之中。她强调,思政教学要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,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主动探究、内生感悟,使思政课不仅生动有趣,更能真正入脑入心,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思想根基。
唐忠宝作《教师思维转换 让青年学子爱上思政课》专题讲座,倡导教师要以“学生为中心”,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,加强跨课程协作,通过各类实践方式,让思政教育变得有趣有用,同时强调要利用新媒体工具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,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视野,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。
近年来,经开教育始终牢记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初心使命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以“砺行致远、担当在肩”的精神,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,着力构建“大思政”育人格局——以“课程融合”推动教学改革提质。全面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,重点围绕“博物馆里的思政课”主题,联合设计教学内容,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。2025年,成功承办无锡市第三批名师工作室大思政组成果展示活动,举办区域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观摩活动2场。以“特色培育”引领学校思政赋能。加强区内3所省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学校的示范作用,轮流举办区域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题研讨活动,以点带面推动区域思政教育整体提质,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可复制的校域实践样本。以“平台搭建”助力教师专业成长。加强区域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联盟建设,依托区内市级思政名师工作室、德育护航工作室,培养一批优秀师资,打造一批优质课例,形成一批研究成果。2025年,录制市级思政“金课”15节,1名教师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。




用户登录